玳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有所思写得高低起伏,曲折变化,透露出
TUhjnbcbe - 2024/3/29 18:52:00
白癜风前期症状 http://pf.39.net/bdfyy/bdflx/180611/6320392.html

本文乃作者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以问遗君?双珠玳瑁,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稀!秋风肃肃晨风腿,东方须臾高知之。

《有所思》也是《铙歌十八曲》之一。诗中写一位年轻女子闻知情人“有他心”后的强烈反应,写得真挚、缠绵,别具新意。汉铙歌中还有一首《上邪》,也是写一位女子在爱情受阻时的反应,其炽烈程度,有如狂飙骤起。清人庄述祖在《汉短箫铙歌曲句解》中说:“《上邪》与《有所思》当为一篇”。闻一多先生对庄氏之说表示赞赏,同意两篇“当为一篇”。余冠英先生亦推崇此说,并进一步认定:“两篇是同一女子的话,上篇(指《有所思》)考虑和情人断绝,欲决未决,这篇(指《上邪》)是打定主意后的誓辞。”(《乐府诗选》)

其实,这种看法是根据不足的,别的不说,单从两首诗的内容看,也难拼在一起。因为《有所思》是怨男方变心,那位负心男子是造成爱情悲剧的罪魁;《上邪》中的女子誓死要与情侣结合,阻力显然来自社会或家庭。如果合成一篇,那就是她面对无情的负心汉大喊“上邪”,这是很不合情理的。诚然,两篇的题材有类似之处,但具体内容并不相同,合在一起是很难说通的。这首诗全篇作女子自述口气。开始五句写她对情人的热恋和相思;这种情意,由于“所思”在大海之南,彼此悬隔,很难相见,故表达的方式也很特别,真是精诚出奇想,她要将全部感情倾注在那份送给对方的礼物上。这份礼物虽说是小小一只管,但这簪不同寻常,它是用玳瑁精制而成,簪头悬有坠珠,还用玉环来装饰。

女主人公这种别出心裁的选择和巧饰,使得这份礼物增添了迷人的光彩;而她那心灵深处的一片热诚,也因之突现了出来。簪在今天是女性的饰物,为什么她要把簪送给男方呢?原来,簪在古时也是男子的饰物;因为男子也同女人一样留长发,只是长发盘在头上,加冠罩住罢了,为了使发与冠相互连结固定,就得用一只簪横穿其间。簪的两端露出冠外,常有坠饰,“双珠玳瑁簪”就是一种簪头悬有两颗珠子的玳瑁簪。“闻君有他心”等四句,是诗思的大转折,写她得知男方变心后的强烈反应:由自己亲手购置、精心巧饰、并倾注了全部热情的礼物尚未托人送到大海之南,顷闻对方另有他欢,一番柔情顿时化作一腔怒火,冲天动地而出。这时,她首先想到的又是那件准备好的礼物:一气之下,将它彻底干净地摧毁了。

原来准备礼物时,不可谓不是别出心裁:簪是“玳瑁”作材料,悬以“双珠”,还要用“玉”绍缭,这样集三美于一物,诚是用心良苦,现在,情势突变,反过来要摧毁它,也是手段不凡啊:先是“拉杂”(折碎),继而“摧烧”(焚毁),这样还不足以泄忿,于是又“当风扬其灰”,总之,要摧毁到不留痕迹的地步。前面是合三(美)为一,现在是毁之再三,前后用心相反,手段都是异乎寻常的。她对这份礼物为什么要如此狠加摧毁呢?就因为这簪中凝结着她的爱;现在男方变了心,她的爱也跟着变成恨了。她对簪的摧毁,就是要收回自己的感情。对簪的两种态度和举动,前后比衬,相得益彰,她那感情深处的强烈爱憎,也都围绕这只簪来抒写、来展现。

“从今以往”等五句:前两句是毁簪之举的必然结论,说是从今以后,不再相思了。接着再加一句“相思与君绝”,强调非但不相思,还要与他一刀两断,以示坚决。这是在毁簪的同时,在几乎失去理智的极度气愤中发出的忿言,完全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但是,当她稍一冷静下来,又深深意识到她对他的感情不易割断。“鸡鸣狗吠”是回忆起他们热恋时悄悄幽会,惊动鸡狗时的幸福情景;“兄嫂当知之”,他们相爱的事兄嫂早已知道,现在与他决裂,恐怕引起兄嫂的议论(或误解,或耻笑),人言可畏,她不能不考虑。“鸡鸣狗吠”说明她感情上的丝缕在作怪,“兄嫂当知之”说明她思想上的顾虑无法消除。这五句诗正反映了她此时的矛盾心境:从他变心一点考虑,确实令人气愤,下决心与他决裂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他们之间毕竟有感情基础,真要“与君绝”并不那么容易,况且还可能招致旁人的非议,这都决定她下不了彻底决绝的决心。二者交织于心,犹疑、苦闷纠缠着她,使她彻夜不眠,这就是最后三句的真实内容了。“妃呼稀!秋风肃肃晨风飓,东方须臾高知之。”“妃呼稀”,象声词,表长叹。“肃肃”,象声词,表风声。“晨风”,鸟名,印雉,雉常在黎明时啼叫求偶。“飓”是“思”的讹字。“晨风飓”是说雉鸡慕类而悲鸣。“高”同“搞”,即“皓”字,这里指天亮。“秋风”二句大意是说:熬了一夜,屋外秋风阵阵,.雉鸡求偶的哀啼不断传来,我的心绪更觉烦乱凄寂。什么时候才能痛下决心呢?过一会儿天亮了,也许就知道该怎么办了吧。说是天亮以后作决定,实则反映了她的犹疑心理。

诗就这样结束了。从诗思的发展看,这首诗似乎只有这样结局最适宜,一是因为她确实下不了决心,二是如沈德潜所说:“末段余情无尽。”(《古诗源》)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她能痛下决心吗?他们可能和好吗?是悲剧?是喜剧?各人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猜测、去判断。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应该说是比较理想的。在这里,诗人写到黎明前肃肃的秋风、雉鸡求偶的悲啼,用环境描写来烘托这位失恋女子的悲寂犹豫心理。秋风肃肃,气氛凄凉,使她更感失恋的孤苦,而雉鸡的啼声,不也声声刺痛她那心头的创伤吗?可见,这种环境描写能够加重诗的抒情色彩,有助于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后来人们更懂得这个道理,更自觉地使用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了。

其实,这首诗从“从今以往”直至结尾,都是写她的犹疑,而我们则从她的犹疑中感受到她那感情的缠绵,她那爱的真挚和深沉。回头再看前面的描写,何尝不是如此?她对簪的精心考究固不待言,即使是毁簪的泼辣劲,也是基于这,种内心深处的真挚和缠绵;如果原来感情很淡薄,对方变心会那样刺痛她的心吗?她正是因为爱的太深,这时才会恨的痛切。若不作如是观,后面写她那样犹豫不决,就不可思议了。诗写得高低起伏,曲折变化,这位失恋女子的复杂心境,正是通过这种极富变化的笔墨去曲尽其妙的。

我是“唐三藏看世界”,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文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所思写得高低起伏,曲折变化,透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