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活到中年,大概明白了孔雀东南飞完美女 [复制链接]

1#

如此完美的女青年为何竟为婆婆所不容?

活到中年,大概明白了《孔雀东南飞》中完美儿媳刘兰芝为何不被焦母所容。

读高中那会儿,青春懵懂,情窦初开,特别期待学习爱情类的文学作品,就好像可以循着一束隐秘的光窥见一片神秘而美好的生命图景。

那时学习《孔雀东南飞》,我认真地把“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记在了笔记本上,当成了不朽的爱情宣言。

我们可以大概回顾一下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

东汉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之妻刘兰芝为婆婆焦母所不容,焦仲卿屈于焦母的淫威而将刘兰芝遣送回家,刘兰芝娘家人也逼迫兰芝再嫁,为遵守夫妇双方订立的蒲石之盟,刘兰芝投河自尽,焦仲卿也自缢于庭院东南枝。

作为古今第一首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实在是太棒了,以焦刘夫妇与焦母的矛盾发展和焦刘夫妇的爱情演绎双线推进,高潮迭起,故事充满张力,人物形象丰盈饱满、结尾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更添文学情韵,因此虽历经千年的展演嬗变依然千古常新,好似一颗朱砂痣烙在世世代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的青年男女胸口。

尽管古今文人骚客对本诗的分析演绎作品不计其数,但大体的主线都是从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剖析焦刘夫妇的悲剧根源。可能是本诗作者并未过多提及焦母和刘兰芝的日常互动,因此难以揣测出焦母厌恶刘兰芝的真正原因,故极少有人深刻挖掘悲剧的最初动因。

作为一个喜欢钻研的人,通过深入考究本诗细节描述,依据成年人世界的经验规则,我大胆地推断完美的刘兰芝之所以被婆婆所不容,大致有2点原因。

刘兰芝作为封建女性,优秀耀眼,追求独立人格,与焦母代表的保守势力正面碰撞。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刘兰芝在向焦仲卿控诉并回顾在焦家的生活境况时,说道,

译文:“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色的丝绢,十四岁就学会了裁衣。十五岁学会弹箜篌,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但心中常常感到痛苦伤悲。你既然已经做了府吏,当然会坚守臣节专心不移。只留下我孤身一人待在空房,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入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还故意嫌我缓慢松弛。不是我纺织缓慢行动松弛,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公婆难服侍。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徒然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你这就禀告婆婆,及时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

从刘兰芝自诉可以看出,作为一名封建女性,不论是在娘家还是婆家,她品貌俱佳,颇具才华,努力上进,严于律己,从不懈怠,但为何焦母还是对她不满呢?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焦母在怒怼焦仲卿的申诉时说道:这个媳妇不懂得礼节,行动又是那样自专自由。我心中早已怀着愤怒,你哪能自作主张对她迁就。

可见,焦母的理由是刘兰芝不懂礼节,行动自由。而刘兰芝自诉自己知礼守德,行动并无过错,只有一种可能,焦母与刘兰芝在价值观对立,导致焦母心中愤懑怨怼。

时代倾于保守,先驱几多艰辛,第一批努力向前冲往往会被撕碎。

封建社会女性地位卑微,思想保守,即使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也不过是为了提升自己作为封建体系献身者和男人附属品的利用价值。而刘兰芝不同,从她的思想和行为可以看出,她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意识到自己的优秀,她的思想也因此超前于一般的封建女性,开始追求独立人格,自我意识萌芽。

在认清焦母的真实意图后,刘兰芝能清醒认识自身作为个体的价值和痛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她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时能果敢地做出决断,要求焦仲卿禀告焦母并遣送自己回家,这些都表明刘兰芝是一个有主见、有个人独立思想的进步女青年。

反观焦母,作为封建家长制的守护者,思想保守固化,专制骄横,与刘兰芝的独立进步、优秀果敢的思想自然会势不两立。

尽管在日常生活两种思想博弈的细节不可窥见,但从两人水火不容的性格中可以推断,在日常的婆媳交往中,刘兰芝虽然尽职恪守儿媳本分,勤恳侍奉焦母,但其优秀的思想之光和展露的个性锋芒自然会让焦母感到极度不适。两人相处,不仅在于责任和义务的严格恪守和履行,更在乎心和心的距离,价值观的契合。

究其根源,刘兰芝是优秀的进步的,焦母是封建的保守的,二者价值观和信仰不同,依托于封建体系和儒家思想的护佑,在权威和体制上处于强势一方的焦母自然不能容忍弱势的儿媳。

刘兰芝外表柔美,性格刚烈,不屈服于封建制度淫威,让焦母心生不悦

刘兰芝虽然在封建体系中严格履行女性义务,勤于内务,侍奉婆婆(焦父已故去),但对于封建家长制的淫威,刘兰芝并未选择逆来顺受,而是言辞控诉,自我决断,主动要求离开焦府回娘家。

而在辞别焦府之时,刘兰芝并未表现出对焦母的屈从和退让,而是以一种坚韧不屈,光辉靓丽的形象面对焦母,临别的言辞也投射出刘兰芝不卑不亢,铿锵有力的性格色彩。而与小姑的话别又体现出刘兰芝内心的善良与柔软。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译文:当公鸡呜叫窗外天快要放亮,兰芝起身精心地打扮梳妆。她穿上昔日绣花的裌裙,梳妆打扮时每件事都做了四五遍才算妥当。脚下她穿着丝鞋,头上的玳瑁簪闪闪发光。腰间束着流光的白绸带,耳边挂着明月珠装饰的耳珰。十个手指像尖尖的葱根又细又白嫩,嘴唇涂红像含着朱丹一样。她轻轻地小步行走,艳丽美妙真是举世无双。她走上堂去拜别阿母,阿母听任她离去而不挽留阻止。“从前我做女儿的时候,从小就生长在村野乡里。本来就没有受到教管训导,更加惭愧的是又嫁到你家愧对你家的公子。受了阿母许多金钱和财礼,却不能胜任阿母的驱使。今天我就要回到娘家去,还记挂着阿母孤身操劳在家里。”她退下堂来又去向小姑告别,眼泪滚滚落下像一连串的珠子。“我这个新媳妇初嫁过来时,小姑刚学走路始会扶床。今天我被驱赶回娘家,小姑的个子已和我相当。希望你尽心地侍奉我的公婆,好好地扶助他们精心奉养。每当七夕之夜和每月的十九日,玩耍时千万不要把我忘。”她走出家门上车离去,眼泪落下百多行。刘兰芝是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封建女青年,对于焦母的蛮横暴戾,她并不委曲求全,而是言辞控诉,果敢决断。在日常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尽管她遵循封建礼法不会与焦母正面冲突,但也会向焦仲卿反应事实,请求理解甚至公正,这是焦母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日积月累会让焦母对刘兰芝心生不满和厌恶。

刘兰芝优秀耀眼、与焦母价值观相悖、不屈从封建淫威是焦母厌恶刘兰芝的直接原因,如果刘兰芝适当隐藏锋芒懂得藏拙,圆滑处世,适当示弱,或许能保全婚姻和性命。

《孔雀东南飞》不仅是一纸诉状,泣血控告吃人的封建家长制,也是一面镜子,反应了中国婆媳关系在糅杂了人性和价值观的因素之后变得更为复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