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三亚崖城人都知道,三亚有个“大妹洲”,知道烧石灰盖瓦房的石灰石,是从“大妹洲”运过来的。后来从“西岛女民兵”的故事,又知道“大妹洲”就是西岛。西岛为什么叫“大妹洲”呢?有人脑洞大开,说是因为“女民兵”。
其实,西岛原本叫“玳瑁洲”,更具体一点是“大玳瑁洲”“西玳瑁洲”,后来也叫过“大洲”“西洲”。
光绪《崖州志》中的舆图上,将历史上的“玳瑁洲”标识为“西洲”。陈耿摄
状似玳瑁还是盛产玳瑁?
据明代正德《琼台志》载:“大、小玳瑁洲。大洲在州东南临川场海中,小洲在州西南黎伏乡海中,皆以形名。俗又传玳瑁尝在此育卵。”
此后的万历《琼州府志》和清代康熙、乾隆《崖州志》,都因袭《琼台志》。光绪《崖州志》没有盲从前人,自成一说:“东大小玳瑁洲,大洲在临川场海中,离三亚二十余里,周围三十里”。“东十里有小洲,周围十三里,与大洲对峙。”而“西大小玳瑁洲,在龙栖湾海中。”明确区分了三亚湾和龙栖湾一东一西,都有一对玳瑁洲,并详细说明了三亚湾里的大洲和小洲即西岛和东岛。
关于玳瑁洲因何得名的问题,《琼台志》称“皆以形名”,光绪《崖州志》认为,玳瑁“州境多生,故洲名玳瑁”,所言极是,有据可考。
早在东汉杨孚所撰的《异物志》就记载:“玳瑁,如龟。生南海。”玳瑁属海龟科,状类海龟。因其上颚前端勾曲,呈鹰嘴状,被叫做鹰嘴海龟,其实并非海龟。玳瑁背上有十三片鳞甲,黑白斑纹,相错而成,因此民间俗称“十三鳞”。玳瑁生活习性不同寻常,喜欢在暖水性海湾与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觅食,喜欢在珊瑚礁的洞穴里栖息。所以三亚湾上的西岛、东岛海域,数百年前想必就是玳瑁得天独厚的宜居家园。
三亚湾属热带边缘性海洋季风气候。西岛的珊瑚礁区历史悠久。地质钻探资料表明,西岛几乎就是一个珊瑚岛。远古以来,一代代珊瑚在这里向死而生,活着的珊瑚和死去的珊瑚彼此交织,彼此重叠,共同粘合成壮观的珊瑚礁。西岛珊瑚礁环岛而丛生,品类不一,千姿百态,有扇子珊瑚、鹿角珊瑚、葵花珊瑚,不一而足。科考查明,该海域有一百多种造礁珊瑚,还有在成礁建造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非造礁珊瑚,如苍珊瑚、笙珊瑚、软珊瑚和柳珊瑚等,更有与珊瑚礁生态系统共栖共荣,密切相依的其他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可以想见,数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怎样一个生机无限的海底“热带雨林”。如此一方宝地,玳瑁当然既来之,则必流连忘返而安居之。
宋人诗云:“珊瑚树生玳瑁海。”古人好像也知道了玳瑁必择珊瑚礁而栖居。玳瑁是杂食动物,但是有一种食物是玳瑁必需的,那就是海绵。根据科研报告,海绵占玳瑁膳食总量的70%以上。而海绵多生长在珊瑚礁上。玳瑁的其他食物,贝类、虾蟹、海葵、水母、海藻、鱼类等,也多是生长在珊瑚礁区。珊瑚礁是玳瑁安身立命之所。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珊瑚礁,没有海绵,玳瑁将何以为生?西岛玳瑁三生有幸。其东临鹿回头半岛和小东海也有一片珊瑚礁区。一旦西岛食物供不应求,玳瑁即可游去觅食,保无饥谨之虞。
有人问,鹿回头、小东海从前也有玳瑁吧?当然。在人类尚未涉足这片土地之前,那一带应该也是玳瑁的安居之地。也许在宋元时候,此间沿海的玳瑁就开始陆续迁徙到西岛和东岛去了。因为彼时它们可能已经遭到捕猎惊扰。趋利避害也是玳瑁的本能,其时的西岛、东岛对于玳瑁之利是不言而喻的。西岛、东岛皆是“孤悬海外,四无毗连”。在借助舟楫过海还并非易事的古代,大海便是天堑,将岛屿隔绝于人世。海岛于是成了玳瑁生息繁衍的一方乐土。西岛北面是一大片沙滩,这就是玳瑁繁殖最理想的“产院”,既方便又安全。
光绪《崖州志》言之有理。安居足食使此间生息繁衍的玳瑁越来越多,实至而名成。大约在元末明初,往昔的无名岛自然而然成了“玳瑁洲”。
过去用玳瑁壳(俗称“十三鳞”)制作的手镯。(资料图)
三亚西岛全景图。西岛社区供图
商贾逐利+环境恶化
百年前玳瑁濒临灭绝
玳瑁乃古人心目中的奇珍异宝:“瑶碧玉珠,翡翠玳瑁。文彩明朗,润泽若濡。”《逸周书》记载,早在商朝就曾令南方诸国进献珠玑、玳瑁等贡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儋耳沿海有珠玑、玳瑁等奇货。《后汉书》所载南方珍产,玳瑁亦在其中。玳瑁自古备受瞩目。隋唐时崖州珠崖郡是进贡玳瑁的主要地区。而《崖州志》载珠崖郡“土贡”,其中“玳瑁”只有“一具”,可能失实。
玳瑁鳞甲制作的首饰及装饰的器具,是皇家达官的标配日用品,也是富豪显贵的奢侈品。中国古代诗词中,“玳瑁”是富贵奢华的象征。“玄髻玳瑁簪”“珠帘玳瑁钩”“雪手轻揉玳瑁筝”“美女争窥玳瑁帘”“销魂玳瑁床”,还有“玳瑁筵中怀里醉”,比比皆是。别误会,古诗中频频出现的“玳瑁筵”,并不是有玳瑁烹制的珍馐美食。玳瑁肉有毒,食不得。所谓“玳瑁筵”是指,以玳瑁装饰坐具的豪华盛宴。
玳瑁受到如此持久的狂热青睐,后果不言自明,势必招来杀身之祸。即便是僻居炎荒之地者,也未能幸免。人类贪欲的驱使,几乎要将玳瑁赶尽杀绝。
最晚在清乾隆年间,就有不速之客利用舟楫之便光顾玳瑁洲。商贾高价收购,使玳瑁成了牟利丰厚的奇货。可以想见,面临疯狂的捕猎,玳瑁洲的玳瑁危在旦夕。祸不单行,即便有不少逃脱的和幼雏尚未成长而幸存下来,但还能够安宁地繁衍生息吗?
西岛上现存两块清代的墓碑,一块是乾隆年间的,一块是嘉庆年间的,说明那时早有人家安居在岛上。据说西岛最早的居民,是来自崖州城西的港门渔民。后来一百多年间,不断有人移居岛上,当然就要不断地筑室建屋以安家栖身。西岛从前的房屋,墙壁多是用珊瑚石块叠砌。郭沫若年视察西岛题诗:“小豆夹花树树黄,珊瑚处处砌为墙。”这是西岛传统民居真实的写照。岛民造屋就地取材,利用珊瑚自然便利。但如此一来,玳瑁赖以为生的珊瑚礁势必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可以推断,民国初年,玳瑁洲的玳瑁就已濒临灭绝。实之不存,名将焉附?刊行于年的《海南岛志》,在述及玳瑁洲时,就干脆弃其“玳瑁”之虚名,直接说:“(三亚)港岸有鹿回头岭,其西有二沙洲,一曰东洲,一曰西洲。”
年后,行政区划则统称东岛、西岛。年经过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东岛和西岛就在保护区中,玳瑁在中国也被列入了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无独有偶。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年)在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二郡。珠崖郡领辖五县,其中有一个“玳瑁县”。据学者考证,玳瑁县治所在今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南30公里的龙塘镇,辖今琼山区沿海地带,玳瑁县乃因该地当年盛产玳瑁而得名。
原标题:玳瑁洲西岛曾经的名字
(编者注:本文原载于年7月20日海南日报海南周刊)
海南日报新媒体、海南日报海南周刊联合策划
特约撰稿:黄家华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总监:张毅
责任编辑:张琬茜
原标题:《慢读丨三亚西岛为何曾叫“玳瑁洲”?原来背后隐藏着这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