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陈李线上的千秋大桥
射阳河是一条历史比较悠久的天然河流,有关这条河的传说有许多,大多是属很久以前的,唯有射阳千秋镇的老鼋传说发生在现代。
因境内射阳河穿过而得名的射阳县,曾经被这条河分为河南、河北两部分,90年代前,两地互动主要依靠轮渡。90年代初,射阳县争取到江苏省的支持,在射阳河千秋老渡口上游建设射阳河大桥,作为省道陈李线通过射阳河的子项目。
射阳河风光
大桥建设一开始比较顺利,但是当打桩打到河中心位置时,遇到了一个比较蹊跷的难题。工程人员发现其中有一根桩先一天打下去,第二天就变弯了,连续三个回合,情形基本差不多。工程技术人员,几次潜水下去看,仍然看不出问题的究竟,研究不出破解难题的办法。
千秋大桥近照
正在工程技术人员在苦思冥想之际,一个信息从附近千秋镇居民中传出:有人在黄昏时分看到,几个长着大黑色圆背盖动物,在打桩点附近兴风作浪。就此,民间往往是年长者,会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提出独到注解。有长者说,在入海大闸没有建成之前,射阳河与大海连为一体,海里很多动物正常光顾射阳河,50年代前当地人经常看到老鼋在千秋港附近出没,后来大闸造起来了,老鼋回不去了,就在河中心的深水区住下来了。这次建桥打桩,很有可能动了老鼋的老窝,老鼋不高兴,就闹出了点动静。
这里百姓传说的老鼋,实际是大海里叫海龟或玳瑁的动物,跟主要栖息于内陆、流动缓慢的淡水河流和溪流中的鼋有点相似。不管传说是否属实,民间老人分析是否科学,桥桩打不去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既然专家们解决不了问题,民间提出的问题症结也不妨作为一个假设,加以对待和回应。当时的射阳县政府领导,不得不作如此思考。
据说,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王县长,乘着水泥船下河去看工程实施情况时,半开玩笑地喃喃自语:老鼋呀,你们要为射阳河北16万父老乡亲着想呀,挪挪位子,我给你们立个碑,发一笔搬家费,再建一个家。当地的乡村干部和群众,自发建了一个金鼋寺(今天的天福寺),用猪头烧香拜了再拜,还在上游用水枪冲了几个大塘,算是落实了县长的“承诺”。
射阳河大桥旁的天福寺
桥桩的确是在县长下河后打下去的,至于是否是河水动力发生改变,或是打桩的方法得当,还是老鼋发了“善心”,不得儿而知。
但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太多的不解之谜在激发我们的好奇心,所以,一个偶尔的事件,就会引发一个足够让人们津津乐道数十年的江湖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