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紫花苜蓿草田主要防治对象、防治指标和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我国紫花苜蓿草田主要虫害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GB/T.2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GB/T.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NY/T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于适用于本文件。
3.1防治指标controlindex达到经济危害水平的害虫种群密度。
3.2安全间隔期safetyinterval最近一次施药至利用时的间隔时间,该时问间隔内农药残留降至最大允许残留量以下。
3.3复网doublenetwork使用捕虫网贴近植物水平°左右各扫一次。
4.防治对象
苜蓿斑蚜(TherioaphistrifoliiMonell)、豆蚜(AphismedicaginisKoch)、豌豆蚜(AcyrthosiphonpisumHarris)和苜蓿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mkondoiShinjiKondo)等。
4.2蓟马类牛角花齿蓟马(OdentothripslotiHaliday)、普通蓟马(ThripsvulgatissimusHaliday)、大蓟马(ThripsmajorUzel)、丝带蓟马(TaeniothripsdistaclisTrybom)、花蓟马(FrankliniellaintonsaTrybom)、烟蓟马(ThripstabaciLindeman)和端带蓟马(MegalurothripsdistaliKarny)等。
4.3蝽类苜蓿盲蝽(AdelphocorislineolatusGoetze)、牧草盲蝽(LyguspratensisLinnaeus)、赤斑盲蝽(PolymeruscognatusKitch)、小长蝽(NysiusericaeSchilling)、中黑盲蝽(AdelphocorissuturalisJakovlev)和小黑跳盲蝽(HalticusmintutusReuter)等。
4.4蛾类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lisLinnaeus)、苜蓿夜蛾(HeliothisviriplacaHufnagel)、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Hubner)等。
4.5象甲类苜蓿叶象甲(HyperaposticaGyllenhal)、甜菜象甲(BothynoderespunctivertuisGermar)等。
4.6地下害虫类黑绒金龟子(TrematodestenebrioidesMots)、黑皱鳃金龟(TrematodestenebrioidesPallas)、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oblitaFaldermann)、皱纹琵甲(BlapsrugosaGebler)、克氏侧琵甲(ProsodeskreitneriFrivaldsky)、细胸金针虫(AgriotesfuseicollisMiwa)等。
4.7芫菁类中华豆芫菁(EpicautachinensisLaporte)、豆芫菁(EpicautagorhamiMarsuel)、绿芫菁(LyttacaraganaePallsa)、苹斑芫菁(MylabriscalidaPallsa)、小黑芫菁(EpicauamegalocephalaGebler)等。
5.防治指标
5.1蚜虫类苜蓿蚜虫类防治指标见表1
5.2蓟马类紫花苜蓿株高小于5cm时,为头/百枝条;紫花苜蓿株高5~25cm时,为头/百枝条;株高大于25cm时,为头/百枝条。
5.3盲蝽类若虫4头/复网。
5.4草地螟1~2龄幼虫7~10头/百枝条。
5.5苜蓿夜蛾1~2龄幼虫3~5头/百枝条,或15头/复网。
5.6苜蓿叶象甲1~2龄幼虫20头/复网,或1头/枝条。
5.7芜菁类成虫1头/㎡。
6.防治技术
6.1农业防治(1)及时刈割:现蕾期前后,害虫数量即将或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刈割;防治苜蓿叶象甲,5月下旬前适时刈割。(2)选用抗虫紫花苜蓿品种。(3)秋末或紫花苜蓿返青前及时清除田间残茬和杂草,降低越冬虫源。
6.2生物防治
6.2.1天敌控制保护瓢虫类、草蛉类、捕食蝽类、食蚜蝇类及寄生蜂等天敌昆虫,发挥自然控制作用。
6.2.2微生物农药选用苏云金杆菌(Baeillusthuringiensis)和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防治蛾类和蚜虫。
6.3药剂防治按GB、GB/T.1、GB/T.2、GB/T.9、NY/T要求使用农药。具体防治方法见表2。
6.4物理防治
6.4.1黏虫板诱杀蚜虫采用*板诱杀,蓟马采用蓝板诱杀。放置时诱虫板下沿与植株生长点齐平,随植株生长调整悬挂高度;每公顷悬挂25cmx30cm规格的黏虫板~张,或20cm×30cm规格的~张。
6.4.2陷阱法诱杀针对地下害虫,采用一次性塑料杯作为诱集陷阱,引诱剂为醋、糖、乙醇和水的混合物,重量比为2:1:1:25,每个诱杯内40~60mL,放置密度为~个/h㎡。
6.4.3灯光诱杀频振式杀虫灯可防治蛾类和金龟甲类害虫,采用棋盘式布局,各灯之间的距离为~m,灯的底端(接虫口对地距离)离地~cm,时间为20:00~06:00。6.4.4器械捕杀利用带有动力装置的吸虫器等进行捕杀。
附录A(资料性附录)紫花苜蓿田主要害虫形态特征及危害特点
A1蚜虫类主要种类为苜蓿斑蚜(TherioaphistrifoliiMonell)、豆蚜(AphismedicaginisKoch)、豌都蚜(AcyrthosiphonpisumHarris)、苜蓿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mkondoiShinjiKondo)等。全国普遍分布,属常发性害虫,主要在紫花苜蓿生长早中期危害,严重发生时造成紫花苜蓿产量损失达50%以上,排泄的蜜露引起叶片发霉,影响草的质量,导致植株萎蔫、矮缩和霉污以及幼苗死亡:豌豆无网长管蚜和苜蓿无网长管蚜体绿色,个体较大,长度为2~4mm,一对腹管明显可见,两者经常在田间同时发生,区别是豌豆无网长管蚜触角每一节都有黑色结点,而苜蓿无网长管蚜触角均匀无黑色结点;苜蓿斑蚜体淡*色,个体较小,只有豌豆无网长管蚜和苜蓿无网长管蚜的1/3~1/2,背部有6~8排黑色小点,常在植株下部叶片背部为害;豆蚜黑紫色,有成百上千头在紫花苜蓿枝条上部聚集为害的特性。
A2蓟马类主要种类有牛角花齿蓟马(OdentothripslotiHaliday)、普通蓟马(ThripsvulgatissimusHaliday)、大蓟马(ThripsmajorUzel)三种,田问以混合种群危害,以牛角花齿蓟马为优势种。蓟马属微体昆虫,成虫产卵于叶片、花、茎秆组织中,个体细小,长度0.5~1.5mm,成虫灰色至黑色,若虫灰*色或橘*色,跳跃性强,为害隐蔽。蓟马全国普遍分布,为紫花苜蓿成灾性害虫,主要取食叶芽、嫩叶和花,轻者造成上部叶片扭曲,重者造成成片紫花苜蓿早枯,停止生长,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造成20%以上的损失,种子产量减少50%以上。
A3盲蝽类主要种类由苜蓿肓蝽(AdelphocorislineolatusGoetze)、牧草盲蝽(LyguspratensisLinnaeus)、赤斑盲蝽(PolymeruscognatusKitch)等组成,苜蓿盲蝽为优势种群。盲蝽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紫花苜蓿、小麦、棉花、胡麻等农田中,属杂食性害虫,吸食嫩茎叶、花芽及未成熟的种子。盲蝽雌虫产卵于幼嫩的组织内,刚孵化的若蝽为亮绿色,行动迅速,这一特征可与其形态相似、灰绿色、行动迟缓的豌豆蚜相区分,成熟的若蝽有1对短翅垫。苜蓿盲蝽成虫体长5~6mm,触角4节,约等于体长,体色变化很大,通常为*褐色,可从浅*绿色至深红褐色,前胸背板后缘有2个黑斑,小盾片暗褐色,之中有一对半丁字形条纹,是本种的主要特征之一;牧草盲蝽体色*绿色,触角比体短,前胸背板有橘皮状刻点,后缘有一黑纹,中部有4条纵纹,在翅基部有一*色的三角形小盾片。
A4蛾类主要种类包括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lisLinnaeus)、苜蓿夜蛾(HeliothisviriplacaHufnagel)、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Hubner)等。
草地螟属草原周期性、突发性迁飞害虫,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幼虫暴食多种植物,寄主有35科余种植物,多以大规模迁入紫花苜蓿地造成危害。成虫体长8~12mm,翅展12~25mm,静止时体呈三角形,前翅灰褐色,翅中央稍近前方有一个方形淡*色或浅褐色斑,翅外缘*白色,并有一连串浅*色小点连成条纹,后翅灰褐色,沿外缘有两条平行的波状纹;幼虫体色*绿色或暗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9~21mm,胸腹部有明显的暗色纵行条纹,周身有毛瘤,初孵幼虫取食叶肉,造成“天窗”,长大时能将叶片吃成缺刻和空洞,幼虫有受惊动后立即落地假死的习性。
苜蓿夜蛾属于多食性害虫,是紫花苜蓿地夜蛾类害虫中最为常见的种类,广泛分布在我国紫花苜蓿各种植区,各年度发生轻重差别较大,属偶发性害虫,常以二代幼虫在8~9月局部突发,1~2龄幼虫有吐丝卷叶习性,常在叶面啃食叶肉,2龄以后常在叶片边缘向内残食,形成不规则的缺刻和孔洞;成虫体长13~14mm,翅展30~38mm,前翅灰褐色而带有青绿色,翅的中部有一宽而色深的横线,肾状纹黑褐色,翅的外缘有黑点7个,后翅淡*褐色,外缘有一黑色宽带,其中夹有心脏形淡色斑,老熟幼虫体长40mm左右,头部*褐色,体色变化很大,一般为*绿色,上有黑色纵纹,腹面*色。
甜菜夜蛾成虫体长10~14mm,翅展25~34mm,体灰褐色,前翅中央近前缘外方有肾形斑1个,内方有圆形斑1个,后翅银白色。幼虫体长约22mm,体色变化很大,绿色、暗绿色至黑褐色,腹部体侧气门下线为明显的*白色纵带,有的带粉红色,带的末端直达腹部末端,不弯到臀足上去。初龄幼虫在叶背群集吐丝结网,食量小,3龄后分散为害,食量大增,昼伏夜出,危害叶片成孔缺刻,严重时可吃光叶肉,仅留叶脉,甚至剥食茎秆皮层。幼虫可成群迁移,稍受震扰吐丝落地,有假死性。3~4龄后,白天潜于植株下部或土缝,傍晚活动到地面取食为害。
A5苜蓿叶象甲分布于*、内蒙占和甘肃等地区,主要以幼虫对第一茬紫花苜蓿危害,大量取食紫花苜蓿枝叶,严重时只残留叶片主要叶脉,受害紫花苜蓿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成虫灰*色,体长4.5~6.5mm,前胸背板有两条较宽的褐色条纹,鞘翅内侧上有深褐色条带;初孵幼虫白色,取食后由浅绿色至绿色,头部亮黑色,背线和侧线均为白色,无足;卵位于茎秆内,椭圆形,大小为(0.5~0.6)mm×0.25mm,*色而有光泽,近孵化时变为褐色,卵顶发黑。
A6地下害虫类常发生在西北、华北地区种植年限较长的旱地苜蓿及新建植紫花苜蓿上,具代表性的种类有黑绒金龟子(TrematodestenebrioidesMots)、黑皱鳃金龟(TrematodestenebrioidesPallas)、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oblitaFaldermann)、皱纹琵甲(BlapsrugosaGebler)、克氏侧琵甲(ProsodeskreitneriFrivaldsky)、细胸金针虫(AgriotesfuscicollisMiwa)等。由于紫花苜蓿草地环境稳定,主要以幼虫取食紫花苜蓿根部,导致紫花苜蓿生长不良、枯*,甚至死亡,成虫也取食紫花苜蓿叶片和茎。金龟甲幼虫蛴螬通常体乳白色,头*褐色,弯曲呈“C”,状。黑绒金龟成虫体小,体长7~9.5mm,卵圆形,有天鹅绒光泽,鞘翅上具密生短绒毛,边缘具长绒毛。黑皱鳃金龟成虫体中型,长15~16mm,宽6~7.5mm,黑色无光泽,刻点粗大而密,鞘翅无纵肋,头部黑色,前胸背板中央具中纵线,小盾片横三角形,顶端变钝,中央具明显的光滑纵隆线,鞘翅卵圆形,具大而密、排列不规则的圆刻点。
A7芜菁类主要种类为中华豆芫菁(EpicautachinensisLaporte)、豆芫菁(EpicautagorhamiMarsuel)、绿芫菁(LyttacaraganaePallsa)、苹斑芫菁(MylabriscalidaPallsa)、小黑芫菁(EpicauamegalocephalaGebler)等。广泛分布于全国紫花苜蓿种植区,属于偶发性害虫,但其具有群聚性、暴食性,暴发可造成严重减产,遗留在干草捆内的虫体含有*素斑蝥素,能引起以紫花苜蓿为食的家畜中*。中华豆芫菁成虫体长14~25mm,体黑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白色短毛组成的纵纹,鞘翅周缘有白毛形成的边。豆芫菁成虫体长15~18mm,体黑色,头部大部分为红色,前胸背板中央和每个鞘翅中央都有l条白色纵纹;绿芫菁成虫个体大,长20~30mm,通体金绿色,鞘翅具铜色或铜红色光泽;苹斑芫菁成虫体长11~18mm,头、体躯和足黑色且被黑色毛,鞘翅橘*具黑斑,中部各有1条黑色宽横斑,该斑外侧达翅缘,内侧不达鞘翅缝,距鞘翅基部1/4和1/5处各有1对黑斑,翅后端的黑斑汇合呈一横斑。
附录B(资料性附录)紫花苜蓿田主要害虫发生规律
B1蚜虫类年发生20多代,通常以雌蚜或卵在紫花苜蓿根颈部越冬,春季紫花苜蓿返青时成蚜开始出现,随着气温升高,虫口数量增加很快,每头雌蚜可产生50~个胎生若蚜,虫口数量同降雨量关系密切,5~6月如果降雨少,蚜量则迅速上升,对第一茬和第二茬紫花苜蓿造成严重危害。
B2蓟马类年发生10多代,从紫花苜蓿返青开始整个生育期均可持续为害,成虫在4月中下旬紫花苜蓿返青期开始出现,5月中旬虫口突增,通常在6月中旬初花期时达到危害高峰期,发生盛期从5月上句持续到9月上旬的每一茬紫花苜蓿上,特别对第一茬和第二茬紫花苜蓿危害严重,有趋嫩习性,主要取食叶芽和花。
B3盲蝽类年发生3~4代,完成一个世代需4~6周,以卵在紫花苜蓿地残茬中越冬,5月上中旬为卵孵化盛期,5月下旬初花期前成虫开始大量出现,盛发期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在紫花苜蓿整个生育期盲蝽虫态重叠,对每一茬紫花苜蓿都可造成危害。盲蝽寄主较为广泛,紫花苜蓿是盲蝽最喜好的寄主植物,飞行能力较强,很容易从成熟的杂草、牧草或其他作物上迁移到紫花苜蓿地。
B4蛾类草地螟在我国北方年发生2~3代,因地区不同而不同,多以第1代为害严重,以老熟幼虫在滞育状态下土中结茧越冬,幼虫共5龄,有吐丝结网习性,1~3龄幼虫多群栖网内取食,4~5龄分散为害,遇触动则作螺旋状后退或呈波浪状跳动,吐丝落地;成虫白天潜伏在草丛及作物田内,受惊动时可做近距离飞移,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随着气流能迁飞到~km外的地方,在迁飞过程中完成性成熟。苜蓿夜蛾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1代成虫6月出现,第2代成虫8月出现。甜菜夜蛾在北方地区年发生4~5代,遇气温偏高年份,发生6代,以蛹在表土层越冬,5月中下旬始见越冬代成虫,高温干旱有利于甜菜夜蛾暴发,第3、第4代发生程度与7~8月气温高低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B5苜蓿叶象甲通常年发生3代,以成虫形式在紫花苜蓿地残株落叶下或裂缝中越冬,4月紫花苜蓿开始萌发时,成虫开始出现进行取食为害,雌虫将紫花苜蓿茎秆咬成圆孔或缺刻,将卵产在茎秆内,用分泌物或排泄物将洞口封闭;初孵幼虫在茎秆内蛀蚀,形成黑色的隧道;至2龄时,幼虫自茎秆中钻出并潜入紫花苜蓿叶芽和花芽中为害,造成生长点坏死和花蕾脱落,幼虫危害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主要以3龄、4龄幼虫危害最为严重。
B6地下害虫类一年或两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寿命较长,飞行能力强,昼伏夜出,具有假死习性和强烈的趋光性、趋化性。金龟甲类害虫危害随着紫花苜蓿种植年限的延长成指数增加,种植7年后的紫花苜蓿地黑绒金龟和黑皱鳃金龟种群暴发性增长,而种植年限5年以下其种群增长非常缓慢。
B7芫菁类年发生1~2代,均以5龄幼虫在上中越冬,成虫通常在6~8月发生,有群集危害的习性,喜食花器,将花器吃光或残留部分花瓣,使种子产量降低,也取食叶片,将叶片吃光或形成缺刻。幼虫生活在土中,以蝗卵为食,通常可取食蝗卵45~粒,是蝗虫重要的天敌。
(张蓉、朱猛蒙、负旭疆、马建华、洪*、魏淑花、杜桂林、王芳)
本文来自《牧草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规范》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