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官窑瓷器之柴窑 [复制链接]

1#

官窑瓷器之--柴窑

狭义官窑瓷器指的是宋代在京师(开封府)内置窑或在京师周边专为供御而设置的窑口所产瓷器。通常陶瓷学术界认为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开创了官窑瓷器的烧造,年靖康之变后,随着宋室辗转南迁,官窑瓷器最终落户在临安附近(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北宋与南宋官窑统称官窑--是为狭义官窑的定义。

▲宋徽宗赵佶(年11月2日-年6月4日)

广义官窑瓷器所指代的是历朝历代以供御用为主要生产目的的窑口所生产的瓷器,一般来说其时间覆盖范围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所覆盖的主要朝代有:

北宋

南宋

民国(袁世凯复辟时期--史称“洪宪瓷”)

期间由于战乱等因素,历代的官窑瓷器的生产都经历了创烧、成熟、被迫中断、再次创烧等阶段。

▲大周款、柴(爿柴)款天青色柴窑瓷器

最早的供御瓷器

因为历史资料和官方出土资料的匮乏,更早的朝代是否有确切的“官窑”瓷器,已较难考证。但是如果以实物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官窑当为五代后周柴窑。

目前史学界对于柴窑的最大争议在于尽管自宋以降历朝历代的文献中都对柴窑有所记述,但是因为两岸故宫中今日柴窑并无一件柴器传世,因此不受到体制内的认可。

于是千年瓷皇也就沦落到了既算不上五大名窑,也算不上八大名窑。可悲可叹。甚至是清人在笔记中记述后周柴世宗的用来形容柴窑特点的半句古诗:“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也被后人张冠李戴到了汝窑身上。这里有两点需要澄清:

▲汝窑青瓷“甲”字盘(此盘底部有五致钉痕,中心刻有“甲”字篆款)

雨过天青云破处,并非雨过天晴云破处,一字之差,不可不考,前者表达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天青,从目前传世或出土的“大周型”柴窑品种综合来看,天青色是绝对的主色调,占比超过90%;

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后半句“云破处”所指代的,彩虹破云而出的七彩颜色--因此柴窑应该不止一种天青色,最迟不晚于乾隆时期,乾隆帝曾经做了多首柴窑诗句,当中就有詠诵玳瑁色与黑色柴窑的,如果把体量、数量更大的宋代柴窑计算进来,后者完全是五花八门,呈现七彩的颜色。

汝窑与柴窑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柴窑在前,汝窑在后,北宋初年(宋太祖、宋太宗时期)柴窑还在生产,甚至是形制上还在延续后周柴窑,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柴窑的工匠、工艺相当大一部分资源被征用来生产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供御瓷器。从存世汝窑实物上,早期的汝窑胎壁比中后期的要纤薄甚多,釉色也多种多样,这一状况贯穿整个有宋一朝(稍后展开说明)。

▲柴窑款识-爿柴款、柴器款、大周款

柴窑瓷器之所以被称之为瓷皇,并非浪得虚名,无论从器型的繁复程度,烧造工艺的复杂程度,原料的昂贵程度(宝石入釉),还是整体的艺术美感,都达到了官窑瓷器的巅峰造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

俗话说,比较出真知--无论是后世的五大名窑中的任何一款,或者是元青花、元五彩、永宣青花、五彩、成化青花、斗彩、清三代珐琅彩、粉彩,这些公认的历朝历代的瓷器生产的顶级之作,在柴窑面前都只能算作是小儿科。古人诚不欺我,在明代的《宣德鼎彝谱》中记载的(宣德朝)内府所藏的瓷器“柴、汝、官、哥、定、钧...”,柴窑当仁不让的排名第一。

▲《宣德鼎彝谱》

柴窑是否传承自更古老的窑口和瓷器,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包括“爿柴”款本身所具备的涵义,以及“大周”款所指代的朝代,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方向:唐代武周时期。据传,爿柴字样为女皇武则天祭天的仪式,而柴器是烧造来祭天的;大周在历史上至少有3个时期曾经使用过这一国号--周朝(史称西周、东周)、武则天所创立的大周(史称武周)、后周柴世宗柴荣之父所创立的大周(史称后周)。

坊间对于唐代是否真的生产过柴窑有各种考证,诸如在大明宫遗迹中曾发现明确的柴窑瓷片等等。再次从实物考证的角度分析,如下的三尊唐代瓷塑佛像所呈现出的气质与龙门石窟正中的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

▲唐代柴窑佛像(三尊,中间者与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形象贴近)

▲龙门石窟主佛--卢舍那大佛(中年女性形象,直指武后)

由于缺少更确凿的资料,尽管笔者可以大胆推测柴窑最早的生产可能源自隋末唐初的柴绍家族一只(注:柴绍家族与武则天父辈家族,以及李唐家族间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此三家族都源自西北地区,都曾经辅佐过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得天下,而且据考证柴绍后人中的一只迁居河北,最终成为柴荣家族的先祖),这大体能解释柴款的渊源--是为家族款。

如果从工艺演变的角度上看,唐代的柴窑在胎土细致程度上、工艺繁复程度上都不如五代柴窑,但是整体的风格确相当一致,而且与任何同时代的其它窑口截然不同。

▲失蜡法或称失蜡浇铸法

五代柴窑何其复杂

五代柴窑的器型、工艺之复杂,没有见过其全貌是很难想想的。确切的说,柴窑使用的是曾经在历史上多次失传的最早用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失蜡法。而这种工艺在宋末到清中期当中几乎没有再被应用到瓷器的生产流程中,但很显然,柴窑(唐-宋末)的工匠始终掌握这这门“高科技”技艺。

▲柴窑十二生肖瓷塑(头可组装,一面儿童,一面肖首)

上图所示的柴窑十二生要瓷塑一组,12件柴窑(另有一件十八罗汉之一的伏虎罗汉瓷塑),每件都是由头像和身体组装而成,头像一面为生肖形象,另一面为儿童婴戏形象,工艺极为细腻,形象生动可人,釉面光可鉴人(正应了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所记述的传说中的柴窑:“有如飞剑一般...”)。

如此精美而又复杂的瓷器说明了当时的瓷器生产工艺早已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并且它们还充分的兼顾了实用性与趣味性。如下图中的香熏,去掉盖部,可以把熏香放置在炉中,盖上盖后,青烟从香薰空中袅袅升起,一派神仙所在的景象。

▲可组合的柴窑(香薰、猪首柴窑)

而十二生肖的作用则似乎是一种玩偶、玩具,想必是宫闱之内帝王之家的孩童嬉戏玩耍之物。从严密的逻辑上分析,能有能力生产如此“神器”、“瓷皇”的时代当为极为富足、安康的时代---应为武则天时期,而柴世宗时期连年征战,时间也相对短暂(只有区区6年而已),似乎很难生产出如此超高规格的系列柴窑瓷器。

亦或我们可以Jump-out-of-the-box(换个思路),柴窑的产地,窑口所在并未直接受到五代十国时期连年征战的影响,而一直从事着其创新与生产,并未柴荣家族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