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沈佺期这首独不见,被评为初唐七律第一 [复制链接]

1#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高宗上元二年()举进士,为协律郎,因依附张易之兄弟,在唐中宗即位后被流放广西,后被赦免。官至太子少詹事,人称沈詹事。沈佺期是继“初唐四杰”之后的著名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二人被认为是律诗定型的重要诗人。

唐朝初年,契丹多次侵犯大唐边境,兵役沉重,不得团聚。这也导致了描写从军之苦和闺思之怨的诗歌有一定的发展。

独不见:这首诗还有另一个题目《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是乐府旧题,一般写思念心中的人而不得相见的伤感。

卢家少妇:南朝乐府有“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所以后一般以卢家少妇代指少妇。

郁金堂:用香料涂抹墙壁的厅堂。南朝乐府诗“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海燕:一种海鸟,多在南方沿海地区。

玳瑁梁:指涂成玳瑁花纹的房梁。

砧:捣衣用的砧板。

辽阳:唐朝东北边塞,在今辽宁省,这里代指征人从军之处。

白浪河:大凌河,在辽宁省境内,唐朝时候边境上的一条河。

丹凤城:长安城,闺中少居住之所。

流黄:淡黄色,这里指少妇闺中淡黄色的帐子。

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闺中少妇。首句“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就描写了这位少妇的生活环境。所谓“卢家少妇”是化用梁武帝萧衍的乐府民歌“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作卢家妇”。后人也有“闺中少妇不知愁”的诗句,但是为什么少妇一开始都是“不知愁”的呢?原因大概是少妇少不更事并且养尊处优。你看,她居住的厅堂,都是用郁金香料涂抹的,房梁上也装饰着玳瑁一样的纹理。海燕在梁间飞来飞去,双宿双栖,比喻少妇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好一派富贵景象!好一户幸福之家!

然而事情却有了转折。小两口幸福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边境就爆发了战事。丈夫出征在外,少妇独守空房。“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九月份天气已经逐渐寒冷,树叶纷纷落下,就连捣衣的声音也变得凄冷。丈夫一去十年不返,不得相见,只知道他去了辽阳。这里的“九月”、“十年”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九月”还隐藏了一层意思即《诗经豳风七月》有“九月授衣”,少妇在九月赶制秋衣,寄给远方的夫君。这两句将时空从前面雕梁画栋的富贵之地,过渡到遥远苦寒的征戍之地,并以“九月”、“十年”加以渲染,时空一下子开阔起来。

颈联“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丈夫出征白狼河北,没有音讯,不知是死是活。少妇独守空房,在这清冷的秋夜,相思难抑,彻夜难眠。镜头又从边塞回到长安城内,如果说前面从闺中过渡到辽阳是“开”,那么这里从辽阳回到闺中就是“合”,而且是大开大合,抒情主人公的思绪突破了时空限制,只有借助无拘无束的精神,才能飞去看一看心上人的境况,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将如此悲伤的情感写得如此美丽动人。

最后一句,少妇的思绪跨过万水千山,走过沧桑岁月之后,回到现实中,恍然如梦初醒,原来还是自己独身一人啊!谁能理解我的相思之苦!就连那明月,也无情地照在床头的淡黄色的帷幕,那么晃眼,更让人不能入睡了!

独不见

独自一人徘徊在

富丽堂皇的厅堂

四周的墙上散发着

郁金香料的芬芳

双宿双栖的海燕

萦绕在玳瑁花纹的房梁

就像当年我初嫁你

成为你的新娘

水边的捣衣声是那么的凄苦

一声一声敲打在我的心上

九月的寒气催着落叶

也催着我为你赶制秋装

十年的离别一晃而过

为保国家你滞留他乡

也不知道你如今在哪儿

只记当初你说去了辽阳

给你的信都石沉大海

寄到白浪河也没有回响

每天询问往来的信使

没有消息着实令我悲伤

可叹我不能去辽阳找你

也跨不出这高耸的城墙

只有这漫长的秋夜

陪着我彻夜怅望

谁能理解我的痛苦

谁又看到我的惆怅

没有人理解我就罢了

月儿啊,就连你也如此薄凉

竟然照在那明亮的帷帐

反射出流黄色的夜光

沈佺期这首七言律诗,被后世评论家评为“初唐冠冕”。声律成熟,音韵优美,已经算是很成熟的七言律诗了,说明近体诗经过他和宋之问的努力,在此时已经定型了。另外,诗人选取的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也很巧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少妇的内心世界,绘制了一幅色彩浓郁、凄凉浓厚的秋夜望夫图。

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啦,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交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