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熟人误解即使你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依 [复制链接]

1#
贵阳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t52mall.com/

“传而不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哪怕我们推己及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去说话也难免产生误解。陌生人之间,因为缺少“共通的语义空间”,不能想到一块,说不到一起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熟人之间会不会也存在传而不通呢?存在的机制是什么?怎样去应对呢?

我们都希望谈话者彼此之间的交流很顺畅,相互间的言语都能准确地理解,即使有些情感被深深隐藏在言辞的背后,也能被捕捉到,并得到回应,甚至一些不可言说的东西,也能心领神会。这样的交谈实在美妙,舒畅惬意,令人神往。

但是,很多时候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两情相悦太难得。误解和歧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除非你不说话,除非你自言自语。语言和歧义从来就是孪生兄弟。即使是一起生活了多年,彼此都很熟悉的人之间依然不能彻底消除语言隔阂。

有趣的是,彼此了解对方的习俗、语言背景和说话方式后,还会产生第二次误解,我们姑且把它称为“熟人误解”。熟人之间,为了实现美妙畅通的交流状态,双方都会有意无意地切换到对方的立场,这种“无私的奉献”让语言障碍依然存在。

正如欧亨利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所写,丈夫和妻子各自拥有一样极珍贵的宝物,丈夫有一块祖传的金表,妻子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丈夫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妻子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妻子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丈夫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一无是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虽然最终彼此的礼物对于对方而言已失去使用价值,但是他们都得到了人世间比礼物更宝贵的礼物,那就是无价的爱。

但从交流沟通的角度来看,美好的愿望有时的确一文不值。彼此同时转化视角,语言障碍和歧义还是没有消除。我们再看一个小故事。

妻子问:“这菜咸吗?”丈夫说:“不咸。”那问题来了,这菜究竟是咸还是不咸?

妻子问咸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盐多了吗,二是盐够了吗。妻子的习惯是“盐是不是多了”。而丈夫的语言习惯恰好相反,表达的是“盐不够不够”。一开始,他们总是说不到一块,一道菜是咸是淡,总要几轮交流才明白对方的意思。我们想,只要他们知道对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可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他们还是不能一下子就明白对方的意思,还是需要几个来回。有的时候,双方都切换到对方的频道,妻子从丈夫的角度出发,丈夫从妻子的角度出发;有的时候,只有一方做了调整。

夫妻间关于一道菜的“咸淡”都很难一下子说清楚,那么,熟人之间的语言误解不能不引起重视,“熟人”因一句话成为陌生人也是常有的事。不要因为彼此很熟,就觉得交流肯定畅通,就不注意用词的准确。不要觉得彼此了如指掌,就觉得肯定能心领神会。哪怕是夫妻、父子、母子,同样会有大量的误解产生,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是站在“他”的立场上说话,还是切换到了“我”的立场。

有一些方法可以避免传而不通,消除彼此的猜疑、误解、隔阂。

用词准确些。譬如关于菜咸不咸的问题,我们说成盐多盐少就一目了然。但是,我们从小习惯了一些说话的方式,很难改变,不经意间就脱口而出。因此,说话前多想想,怎样表达更准确,让别人更能理解,最好的方法是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名词或者动词具体可感,通常更能达成共识,如盐多盐少就比咸吗更容易理解,形容词和副词最难捉摸,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你觉得很美的东西,别人可能觉得一般,甚至觉得很丑。

多沟通。如果《麦琪的礼物》里的丈夫和妻子在买礼物之前彼此谈谈,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生活中,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就是这么想的,聪明人从来不揣测别人的想法,因为谁也不知道别人怎么想的,除非他说出来。

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人说人话,见鬼会打卦”。这些都是提醒我们说话的时候要分场合,要有对象感,要因人而异。的确如此,但要真正地消除彼此的误解,这些显然还不够,我们还要谨防“熟人误解”,不要怕麻烦,尝试换一些方式和词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询问对方表达的真实意思。切记不要去猜测对方所想,那只能自寻烦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