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切不可沉迷于瓷器的极致釉惑二 [复制链接]

1#
怎样治愈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6159813.html

鸡油黄、蛋黄、浇(娇)黄、鳝鱼黄、茶叶末。

帝王黄

“鸡油黄”是瓷器釉色名的一种,是古董界对清代瓷器一种黄色釉的称呼,始于明初,明清两代只有皇家才能使用。黄釉易分散,着色力强,颜色鲜艳。

黄色一直被称为是帝王之色,规格最高。史料记载,明清时,全黄釉瓷只有皇帝,太后和皇后能用。往下数,皇贵妃用“白里黄釉瓷”,贵妃、妃就用“黄地绿龙瓷”,嫔用“蓝地黄龙瓷”,地位再低级,就与“黄”无缘的,黄釉瓷的霸道和尊贵简直是瓷中无敌。

明正德鸡油黄釉盘

蛋黄

蛋黄釉,也叫淡黄釉,其着色剂为氧化锑,由于其釉色比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传统浇黄釉浅淡,故名“淡黄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黄色,故又称“蛋黄釉”。雍正十三年(年)督陶官唐英撰写的《陶成纪事》中称之为“西洋黄”。与蜜蜡黄、浇黄相比,釉色淡而薄,滋润而无纹片,多用于一色釉器。出现于清康熙年间,釉黄微重,釉层透明;乾隆时釉中掺有玻璃白,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

清康熙淡黄釉团螭纹太白尊

浇黄

浇黄釉是明代瓷器最著名颜色釉,因用浇釉法施釉,故名。明宣德时创烧,盛于弘治、正德时期,其稳定性比其它低温釉要高。透明度出较高,使刻在胎上的图案花纹能透过釉层显现出来,又因其色柔淡,亦称“娇黄釉”。嘉靖后,衍为“鱼子黄釉”,以后愈淡,清康熙时衍为淡黄,又名“蛋黄釉”。

清康熙御制浇黄釉大碗

鳝鱼黄

鳝鱼黄,亦称“鳝皮黄釉”。明、清时“茶叶末”的变种。釉料中含铁和硅酸,高温氧化焰烧成。釉层稍薄,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有如鳝鱼色,故名。

鳝鱼黄釉如意绶带耳汉壶尊

茶叶末

茶叶末釉,属高温黄釉,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深沉凝重,极具古意。茶叶末釉其标准样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棕黑色底或绿黑色底釉中泛现一种错落自然,金光灿烂的黄绿色晶点。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初似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并非有意烧造。明御器厂所产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似鳝于鱼皮色,称“鳝鱼黄”。清代茶叶末釉制品多为景德镇官窑所烧,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皮”;乾隆时则茶末兼有。

清代景德镇仿烧茶叶末十分成功,一跃使其成为名贵的色釉品种。景德镇清代烧成的茶叶末釉多数为琢器陈设瓷器。雍正,乾隆两朝最为所重,成为宫廷秘釉,仅供皇室珍赏。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和乾隆时期产品为多见,雍正茶叶末釉偏黄的居多,乾隆茶叶末釉则偏绿的居多。

清乾隆茶叶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榄瓶

霁蓝、洒蓝、天蓝、孔雀蓝

霁蓝

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

清乾隆霁蓝釉长颈胆瓶

洒蓝

又称“雪花蓝釉”、“洒蓝釉”,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

洒蓝釉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的景德镇,之后停烧。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才又恢复生产。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洒蓝釉瓷器呈色稳定,做工精细,很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由于烧造时的工艺复杂,成功率比较低,因此洒蓝釉瓷器在当时也是比较珍稀的一个品种。清代后期,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平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无法与清早期的器物相比。

清雍正雪花蓝釉撇口瓶

天蓝

天蓝釉,是一种高温色釉,由“天青”演变而来,清康熙时创烧。釉色浅而发蓝,似天蓝色,故名。天蓝釉呈色稳定、莹洁菁雅,可与豇豆红媲美。

天蓝釉器物种类,康熙时均属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才见瓶罐等器型。

清康熙天蓝釉柳叶瓶

孔雀蓝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由于部分器物发色偏绿,因此也有人为其命名“孔雀绿”或“法翠”。景德镇窑从元代开始烧造孔雀绿釉瓷器,这一色釉的出现是对我国传统的低温铅绿釉的继承与发展。但是由于初期采用坯上直接挂釉,入窑低温一次烧成,因此制品较粗,釉面也易开片剥落。直至明初建立官窑制度,孔雀蓝釉烧制进入崭新阶段,于成形素胎之上先施白釉,入窑高温烧制,再在白釉上罩孔雀蓝釉,经二次低温烧就,釉面呈色亮丽,剥釉者少见,对于工匠技艺要求颇高。

清人佚名著《南窑笔记》曰:“法蓝、法翠二色,旧惟成窑有,翡翠最佳。”认为孔雀绿釉在明代始烧于成化年间,但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宣德时已有烧造,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延续烧造。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宣德时期孔雀蓝釉的稀少,清朝时就已经十分罕见。

明宣德孔雀蓝釉弦纹三足炉

卵白釉、甜白釉。

卵白

白釉最早出现在汉代,比青釉瓷器晚了多年,白釉瓷器开始是青白色的,因为瓷器中铁的含量高于1%就是青色的,少于1%就是白瓷了,所以中国白瓷经历青瓷、青白瓷、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白釉的发展过程。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因釉色似鹅蛋,呈现白中微泛青的色调而得名。元代“枢府”瓷制作规整,品质优良,多有印花装饰,纹饰题材以云龙和缠枝花卉纹为常见,因“枢府”釉属乳浊釉,故纹饰不太清晰。“枢府”瓷与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显得尤为精致,修足规整,足底无釉,底心有乳钉状凸起,胎体厚薄适中,是至今所知元代官用之器的名品。

元枢府卵白釉莲纹盘

甜白

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

甜白釉釉极莹润,能照见人影,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给人以温柔甜净之感,所以又称“葱根白”,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

明永乐甜白釉执壶

乌金、油滴、兔毫、玳瑁、鹧鸪斑。

乌金

乌金釉,是黑釉中最莹亮的一种。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的艺人在宋代黑釉的基础上发展乌金釉,但当时烧成极不稳定,也不流行。清代康熙时,乌金釉精制于督陶官臧应选,雍正、乾隆年间,唐英亲手参与了工艺制作,仿制了乌金釉等产品。

清康熙乌金釉葫芦瓶

油滴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

油滴釉创烧于宋代。从传世品看,这类黑釉器带有典型的建窑特色,但窑址中尚未见出土。北方地区的定窑、鹤壁窑、临汾窑倒有出土,以临汾窑为多。定窑、鹤壁窑油滴结晶斑点很小,但有很强的银质光泽。

兔毫

兔毫是黑釉的名贵品种。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谓之兔毫斑。

兔毫在宋初即已出现。历代诗文中常提到的玉毫、异毫、兔毫斑、兔褐金丝等等,都是兔毫的不同名称。福建省很多瓷窑都烧制带兔毫纹的黑盏,名曰兔毫盏,以建阳窑的产品最著名。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的瓷窑也烧造兔毫盏,但数量比福建少。

南宋建窑黑釉兔毫茶盏

玳瑁

玳瑁釉是吉州窑的产品,釉面黑、黄等色交织混合,色调滋润。玳瑁釉器的坯体,系用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做成;生坯挂铀,入窑焙烧后挂一次膨胀系数不同的釉,并重烧一次,由于釉层的龟裂、流动、密集、填缝,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状的斑纹,故称玳瑁釉。除吉州窑外,广西地区有仿吉州窑玳瑁釉标本的发现。

元吉州窑玳瑁斑盏

鹧鸪斑

鹧鸪斑,用含铁量不同的两种黑釉,在生坯上挂釉两次,以稍低于烧制其他结晶釉的温度焙烧,因较多的铁元素在釉里结晶,黑色釉面便呈现鹧鸪羽毛一样的花纹,故名鹧鸪斑。

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葵式盘

茄皮紫、玫瑰紫。

茄皮紫

茄皮紫釉,为高温釉颜色釉。因釉色像成熟的茄子皮一样的光润,故名。茄皮紫创于明代。明清两代均有烧制,明代多为大器,清代仅见小器。传世品稀少。

根据其呈色的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淡茄介于豇豆色、芸豆色之间,与红的区别微乎其微。

茄皮紫釉八瓣菱花式三足水仙盆

玫瑰紫

釉层厚,釉面微微流淌。色调红里泛紫,又称“海棠红釉”。

元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