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下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症狀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216004.html

三、

对日本出土或发现的天目茶碗的考察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想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从陶瓷贸易的角度;二是从传世器的状况。

从宋元时期的陶瓷贸易看,在输入日本的中国陶瓷中黑瓷并非大宗。

考古资料显示:12世纪前期,在对日陶瓷贸易中,中国南方系统的白瓷占主流,而所谓福建天目茶碗在内的其它中国陶瓷只占极少份额;

12世纪中叶以降,浙江龙泉及福建同安窑系青瓷逐渐占据对日贸易陶瓷的主导地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4世纪,而福建天目等产品的出土数量有所增加,出土范围也大幅度扩展。

13世纪前期至14世纪前后,从中国输入日本数量最多的陶瓷器是福建各窑口生产的产品,主要有同安窑系青瓷、建窑天目、晋江磁灶窑黄釉褐彩盘和三彩陶器以及其它窑口生产的青白瓷、白瓷和陶器等。另外,浙江龙泉青瓷的出土数量也比较醒目;此外还有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吉州窑玳瑁釉天目及白釉褐彩器、赣州窑的产品等等。从出土地点看,天目的出土数量主要集中于博多、大宰府两地遗址,时间跨度从12世纪前半期到14世纪,其中13世纪初的出土数量比较突出;在镰仓地区,从13世纪中期开始出现天目茶碗,但总数不超过件。

此外,在日本其它县、市的遗址中只发现少量天目残片或天目茶碗。但出土天目的窑口问题比较复杂。以博多遗址出土的天目为例,其产地就包括福建建窑及其它窑口的产品、吉州窑系产品,还有所谓河南天目以及一些不明窑口的产品。

年,韩国新安沉船中曾发现50只左右的建盏,这些茶盏都有使用过的痕迹,且为南宋遗物;同时也出水了余只黑釉浅腹碗,据考证为福建茶洋窑庵后山窑址元代时期的产品。

黑釉碗

新安沉船出水

该船的沉没年代大约在年左右,这时建窑已停烧,但由于日本国内对黑釉盏的需求量仍很旺盛,除了收集比较高端的南宋时期的建盏外,其它窑口生产的黑釉盏仍是重要的输入品。

新近几年的水下考古打捞所出水的贸易陶瓷也证明,在南宋末至元代有大量的黑釉盏销往海外,而主要的输入国就是日本。再从日本现存的传世名品天目来看,据当年小山富士夫统计,共计62件,这些名品多来源于武家大名或寺院收藏。其中有5件国宝、11件重要文化财。在日本所定的国宝中,中国瓷器仅8件,这8件国宝都属于来自中国宋元时期的陶瓷器,后被作为茶道具使用,其中天目碗就占了5件。由此可见,在日本茶道美学是如何深入人心,天目碗的地位又是如何神圣。在这62件名品天目中以建盏或福建其它窑口产的类建盏和吉州窑茶盏为主。

四、

中国境内所谓“天目盏”的产地问题

若尊重“天目”是作为宋元时期日本僧人来中国天目山求法之依据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从13世纪末或14世纪初开始考察。首先回顾一下13、14世纪入宋日僧和入元日僧的情况,推论一下真正意义上的“天目”是何时传入日本的。

僧侣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强大推动作用是我们无法忽略的。佛教文化气息几乎渗透于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建筑、书画、文学、工艺美术,甚至茶道、花道等等无不与历代僧侣阶层的文化传播活动休戚相关。

天目茶碗

日本京都大德寺龙光院藏

从茶文化传播的途径考察,12世纪的著名日僧荣西(~年)在传播禅宗的同时,带回了中国的茶籽及禅院茶风,而当时盛行于宋代的以建盏为首的黑釉盏也无可避免地被作为茶道具引入日本,这与建盏在日本考古资料中最早出现的时间段相吻合。而从文献资料考察,此时,“天目”的称呼并未出现于日本的茶道具当中。

再看当时中国的禅林圣地,南宋时期禅林有“五山十刹”之说,这曾是当时重要的官寺制度。从“五山十刹”的地理位置来看,这15处禅林圣地都在江南地区,五山全部在浙江境内,而十刹中浙江占据了十之六七。如此深厚的禅宗文化基础,即便在南宋灭亡后,也不可能消失殆尽。加之当时日元虽处于敌对状态,但元世祖却一直有借助佛教加强两国间沟通与交流的愿望,所以当时元僧东渡或日僧入元的情况也是比较频繁的。

有一则统计数据可以证明,元时入元日僧达人,与此相比,南宋时期的入宋日僧为人,明代入明日僧人。可见,不足百年的元代却成就了日僧入元的高潮。这当中有很大一批人是到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圣地——浙江天目山求法的。有资料显示,12世纪末至13世纪,就有入宋日僧前去天目山求法,但日僧入天目山求法的时间当集中在14世纪。

木宫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曾言:“在元朝,禅的中心与其说是以径山为首的禅院五山各寺院,毋宁说好像已移到杭州路的天目山了。所以入元僧中就有不少在天目山挂锡的。”

天目山地图

明代刊本《临安县志》

根据纪华传的统计,当时比较著名的入元日僧至少有21人先后抵达过天目山,并跟随临济宗大师中峰明本参学佛法,而这一时期中峰明本曾主持天目山师子禅院,并在西天目幻住庵结庐,所以这两处也是日僧参拜必到之所。日僧入元和归国的时间都集中在14世纪上半期,以14世纪二三十年代居多,而其中有7位得其衣钵真传,有的回国时还带去中峰的自赞画像,并在日本各地设立临济宗道场。

而根据目前普遍的说法,所谓天目茶碗传入日本的时间是在镰仓时期的建久三年(年)至元弘三年(年)间,再结合日本史料中有关“天目”作为饮用器出现的最早时间(见前文年的说法),我们认为极有可能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天目茶碗被带入日本的时间是在14世纪上半期的前半段。

日僧之所以将在天目山寺院中使用过的黑釉盏带回日本,这恐怕与当时中国禅林仍盛行禅寺茶礼有关。虽然在元代不再流行以黑盏斗茶的习俗,但从文献记载看来,当时也不乏使用黑釉盏饮茶的记事,而且元顺帝至元元年(年)由于重新修订了《敕修百丈清规》,寺院中盛行于宋的禅林茶礼得以保留,这套寺院茶礼实为僧侣进行禅宗修行的一种手段,在茶礼中需要大量使用黑釉茶盏。这一茶礼形式连同所使用过的黑釉茶盏被带回了日本,并在日本被继承和发扬。

如今,在日本京都、镰仓的寺院中仍保留着从宋元时期传入的禅院茶礼,这就是最好的佐证。而最初那批从天目山被带回的黑釉茶盏,为了以示与其他黑釉盏的区别(这可能也包含了佛教宗派的某些含义),就被称之为“天目”了。

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天目”,最初传入日本并非以贸易的形式,而是与禅林修行有关。但在当时,由于与“天目”茶碗式样相同的建盏或类建盏等一系列茶盏在此之前和之后于日本都存在,所以世人将这些形状和釉色基本相似的茶盏统称为“天目”,也是情理所在。而真正的“天目”茶碗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找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便是找到那批最初的“天目”,窑口的复杂性也可想而知。

反之,纵观宋元时期生产黑釉盏的窑口。本文仅以南方地区的窑口为对象,北方地区出产的“天目”不在考察范畴之内。据悉,福建的生产状况已基本摸清,有20余座县市的窑口在当时生产过黑釉盏,文中不一一列举。

而其他生产黑釉盏的产地有江西吉安永和窑、临江窑,景德镇的湖田窑,赣州七里镇窑,宁都东山坝窑,贵溪坝上窑,铅山盏窑等等;湖南宋代衡山窑新塘朱官岭窑址、宋元湖南湘阴写龙嘴窑以及元代洋舞岭窑;广西宋代兴安县严关窑、容县城关窑;重庆涂山窑和巴县清溪窑、四川广元市瓷窑铺窑址、都江堰宋代金凤窑址和瓦岗坝窑;浙江省江山碗窑窑址、龙泉山头窑、温州泰顺玉塔古窑及苍南大星垟窑、金华市铁店窑、衢州市全旺镇官塘村两弓塘窑址群、武义县蜈蚣山窑址、临安天目山宋元窑址以及安徽省绩溪霞间窑等。

另外,目前所知输入日本的黑釉盏,以福建各窑口生产的产品居多,比如建窑芦花坪窑址、庵尾山窑址、营长墘窑址,南平茶洋窑大岭干窑址、庵后山窑址,武夷山遇林亭窑址、闽侯南屿窑、福清石坑窑、连江浦口窑以及光泽茅店窑、德化盖德窑等等;此外,可以确认的还有江西吉州窑的茶盏等。

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吉州窑本觉寺窑址

其它究竟还有哪些南方地区窑口生产的黑釉盏曾被带入或输入日本,这一情况尚不明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大多数窑口生产的黑釉盏都属仿建盏产品。这些仿建盏中部分产品的制作比较精良,如重庆涂山窑、四川广元窑的产品,有可能大部分供应国内市场;而有些地方的黑釉盏制作相对粗糙,可能只供给本地市场,如浙江武义生产的黑釉盏。

从这些黑釉盏中也可见当时不同地区窑业交流的状况,如浙江江山碗窑出土的黑釉盏的装烧方式与福建某些地区窑口的装烧方式如出一辙,采用坦腹托具法,有些盏的器型及施釉方式也与邻近福建地区窑口生产的盏类明显相似,有学者指出这应当是“闽地制瓷工艺向北推进的历史见证”。

这其中还有两个问题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