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日一诗沈佺期独不见 [复制链接]

1#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卢家少妇家中用郁金香涂料修建的楼宇,屋梁上栖息着用玳瑁纹饰的海燕。九月的树叶伴随着捣衣声散落而尽,妇人苦苦思念着出征辽阳十年未归的丈夫。丈夫去往白狼河之后,就音讯全无,生死未卜,独处京城中的妇人,一个人空度着漫漫长夜。谁能看见她独自哀愁,为何还让代表相思的月光洒在她的床帐之上?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格式是完整的七言律,内容主要是一位长安少妇对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的怀念。

诗以梁上海燕双栖起兴,渲染了身居华堂的思妇孤独寂寞的心境。中间两联写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更进一步勾起闺中少妇心中对一去十年的征夫的思念;可征人音信杳然,更让人牵挂惦念,故觉秋夜漫长。本已因愁无法成眠,而明月还前来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构思十分新巧,增强了抒情性。诗人善于通过环境气氛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以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以及明月照流黄来烘托长安少妇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全诗情景结合,笔调委婉缠绵,境界广远,意象宏阔,余韵无穷,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今河南安阳内黄县人,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与宋之问齐名,被并称为“沈宋”。

沈佺期十八岁就考中进士,这在唐朝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也可以看出,沈佺期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

考中进士的沈佺期因精通音律,被委任为协律郎一职,是一个掌管音乐的小官。后来因编写《三教珠英》有功,转任为考功郎,也就是地方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自从考中进士之后,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沈佺期一直是顺风顺水,深受武则天的器重。

武则天也喜好诗词文章,她经常会出一个诗题,然后令朝中文人臣子就这个题目吟诗作赋。沈佺期文笔锦绣,尤其擅长写七言诗,是武则天身边大红大紫的诗人,很讨武则天的欢心,因此,只要武则天一搞这种活动,沈佺期必是受邀之人。

沈佺期虽才华横溢,但毕竟是年轻了一点,并不懂得为官之道。况且沈佺期不收门生,不结朋党,年纪轻轻一下子就进入武氏政治集团的核心,跟随武则天的皇亲国戚左右作诗,自然会遭人嫉妒。

他锋芒毕露,为人耿直,处理事情不讲情面,对别人做错的事,他有错必纠,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但只要得武则天恩宠,沈佺期是不会有麻烦的。

因此在四十岁左右时,沈佺期就当上了给事中。给事中这样的重要职位,一般只会让皇亲国戚,或者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沈佺期常常陪侍在武则天的左右,献谋献策,纠察弹劾文武百官。

给事中做满三年,沈佺期又出任正三品的尚书一职,位列九卿,地位十分显赫。只是在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当政,韦皇后大权独揽,一大批武则天的亲信旧臣遭到了全面的清洗,上千人受到牵连,沈佺期也未能幸免。

罪证确凿者大多被杀,好在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沈佺期曾经谄媚太平公主,依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也没有证据显示他曾经贪污受贿,谋害忠良。当时,唐中宗下令,不能滥杀无辜,因此,那些他曾经得罪过的人没有抓住他的把柄,只好把他流放到了驩州。

驩州在今天的越南。在唐朝时,州还在大唐的管辖范围之内。沈佺期在流放地州生活了五年。流放期间,他写的诗多抒发自己的凄凉境遇,对遭受的不公表示不满。

事情终有水落石出的时候。五年之后,朝廷给他平反了。五十多岁的沈佺期又回到了久违的京城长安。按他自己的话说,侥幸还能活着回来。他接受了朝廷任命的新职务,做了一个闲官,生活安逸。安乐公主的别墅建成后,沈佺期还写了一首《侍宴》来祝贺。

我们知道,在初唐时期,五言律诗的奠定人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而在七言律诗的发展过程中,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人则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独不见》就是沈佺期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堪称初唐第一七律。

高秉曾在《唐诗品高序》中这样评价沈佺期:正是因为有沈佺期、宋之问所写的七言格律,才使得七言律诗的格调和样式焕然一新,才出现了苏颋、张说这样的大手笔,初唐的诗歌才慢慢地进入昌盛阶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