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全椒著名乡贤薛时雨秦德著 [复制链接]

1#

全椒著名乡贤薛时雨

秦德著

薛时雨是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词人,也是一位耿介清廉、卓有政声的名吏。

占全湖绿水芙蕖,胜国君臣棋一局; 

看终古雕梁玳瑁,卢家庭院燕双栖。

这是薛时雨题南京莫愁湖胜棋楼的三副楹联之一。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这是中国四大名亭之首醉翁亭前的对联,同样出自薛时雨之手。

薛时雨(-),字慰农,号澍生,安徽全椒人,因祖居桑根山(今马厂镇复兴境内),晚年号桑根老人,自幼专攻诗文,博览群书,道光二十八年()获安徽乡试第一,咸丰三年()和仲兄薛春黎同登进士第,第二年授浙江嘉兴知县。太平军起,参李鸿章军幕,以招抚流亡、振兴文教为己任。官至杭州知府,兼掌浙江粮储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赏赐顶戴花翎。系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亲家,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的老师。作为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著述颇丰,有《藤香馆诗删存》、《藤香馆词》、《西湖橹唱》、《江舟欸乃词》等。

为民请命竟遭罢官

薛时雨就任浙江嘉兴知县的第二年,适逢嘉兴大旱,草木枯黄,田地干裂,几乎颗粒不收。他出衙巡察,满目饥荒,心中不安,百姓丰年尚不饱食,荒年哪有粮食缴税?可上面不管不顾,依然催得很紧。他思索再三,便拿来纸笔给知府写了一封信,如实通报旱情,要求停征税粮。知府却不予理睬,还给他发来催科檄,限他五日内交齐税粮。薛时雨也犯起犟脾气,亲自拿起鼓槌击鼓升堂,向众衙役宣布:“知府刚送来催科檄,令我五日内交齐税粮。本官下令:即日起停征税粮!”众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年老的差役上前跪问道:“薛知县,上面催得这么紧,您下令停征,上面怪罪下来,如何担当得起!”薛时雨拍着胸口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回家的包袱我已收拾好了。”果不出所料,没过几天,薛时雨就被撤职罢官。百姓闻讯结伴挥泪相送,尊他为“清官薛嘉兴”。

官升知府百废俱兴

咸丰六年(),薛时雨署嘉善县令。十年,离职赴吏部引见,归途闻杭州为太平军所克,遂流寓南昌。同治元年(),他到安庆拜谒曾国藩,慷论兵事,深得曾国藩器重。后赴上海,入李鸿章淮军佐幕。因只身诱降驻守嘉兴的太平军将领叛变投清,同治二年,经左宗棠奏请,补授杭州知府,兼掌浙江粮储道,并赏赐顶戴花翊。

他上任时,杭州大战刚刚结束,百业凋敝,尸横遍野。他在《哀杭州》诗中写道:“西湖之水何潺潺,彼时旖旎今烦冤。烦冤无告鬼夜哭,苦雾愁云塞山谷。天竺峰颓鹫岭秃,菩萨攒眉狮象伏。吁嗟呼,佛若有情佛亦哭!”他一到杭州,便招集流亡,鼓励百姓复兴,建东城讲学所,发展民族文化。浙江省布政使和按察使随军公差,他代行两司事,公务非常繁忙,每日公文一尺多高,还要接待来访,处理灾民匪患,但他才智过人,当机立断,处事果决,能力超强,往往一人干几个人的事,他都能应付自如。

经过薛时雨的整治,杭州逐步恢复了生产和经济,百业兴旺。文人墨客常聚会于灵隐寺,赏玩景色,吟诗作画。距灵隐寺不远有一座“湖心亭”,湖光山色令人赏心悦目,亭旁有一块平整的山石。大家提议请文人墨客题字,可请谁合适呢?人们早知薛时雨文思不凡,便恳请他题字。推辞不过的薛时雨端坐在湖心亭中,略加思索便站起来,挥笔写下了两个遒劲的大字“虫二”。众人不解,因问何意。薛曰:“湖上四望,无尽风光,此‘風月无边’之意也。”众人听了无不拍手称绝。薛时雨智题湖心亭的传说,很快流传开来,至今湖心亭旁仍留存这块石碑。

兴办教育有教无类

薛时雨任杭州知府三年多,深得百姓爱戴,却受到了同僚的嫉妒与暗中诋毁。恰在这时,任御使的仲兄薛春黎前往江西主考乡试,在试院暴病身亡,巡抚急调薛时雨改任江西乡试提调官。在充任提调官中,薛时雨看透了官场腐败,愤然托病辞归,这年他才48岁。浙江巡抚马新贻深知他的学识才干,以二品衔候选道台来挽留他,他却坚辞不授。最后,马新贻提出聘他于杭州主讲“崇文书院”,他答应了。在杭州主讲崇文书院三年,他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徐世昌的《晚晴簃诗汇》称,“其诗亦如西湖山水,清而华,秀而苍,往往引人入胜。至伤时感事,沉郁顿挫,骎骎入少陵之室”。他培育了许多人才,最著名的有冯煦、刘寿曾、顾云、张謇等人。由于他兴办教育做出了成绩,浙江人在杭州西湖凤林寺后为他建造住舍,取名“薛庐”。接着他又到南京主讲江宁“尊经书院”、“惜阴书院”。在这两个书院,他又收了许多学生,不论贫富,不论贵贱,不论老少,只要愿意来学的,他都收下,甚至有个盗贼也来求学,他也收下了。有人指责他“不分尊卑,滥收弟子”,薛时雨却不以为然,他说:“我培养人才并非是使用人才,培才宜宽,用才宜严。”他还主张经世致用,反对读死书。因他培育出大批人才和在教育上作出的杰出贡献,南京人便在钟山山麓建造“薛庐”以纪念他。

重修二亭造福桑梓

薛时雨十分热爱家乡,年轻时经常到琅琊山赏景作诗,并写下了众多楹联诗词,“踞石而饮,扣檠而歌,最难得梅边清福;环山不孤,让泉不冷,何须恋湖上风光”(影香亭联),他甚至要“愿将山色共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琅琊寺山门联)。但咸丰三年(),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领太平军两万多人,从扬州北伐,途经安徽滁州,在琅琊山与清军决战。作为我国“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被踏为一片瓦砥,丰乐亭也同时被毁。薛时雨从南京回全椒时,看到醉翁亭已经亭倒阁塌,丰乐亭泉竭树枯,荒草丛生,非常痛心。他从小就十分仰慕欧阳修的学识品格。作为滁州人,难道能让欧阳修所建的醉翁亭、丰乐亭从此销声匿迹吗?他决心重修醉翁亭、丰乐亭,以拳拳之心报答故乡养育之恩。

薛时雨虽做过十几年的官,却清贫如洗,况且当时重病在身,要重修醉翁亭谈何容易。他找到刚迁居滁州的江苏盱眙(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镇)人——吴棠,请他帮忙。吴棠曾任闽浙总督、四川总督、署成都将军。在吴棠及亲友、门生的资助下,薛时雨筹集了部分款项,离动工所需钱款还差很多。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得在南京玄武湖的赏荷亭摆下字摊,为来往游人题诗写字,以此募捐。人们早闻薛时雨的大名,前来购字的人络绎不绝,大有“洛阳纸贵”之势。而此时薛时雨已年过花甲,又疾病缠身,常常每天接连为人写字10个多小时,到最后手脚麻木,两眼昏花,眼泪直往外流,却不肯辍笔。

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奔波,光绪七年()五月,修建醉翁亭正式动工。薛时雨不顾重病在身,亲自督工,并提笔为醉翁亭书写了“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等许多楹联匾额。至今“醉翁亭”门匾、亭旁的“晴岚叠翠”、二贤堂院门的“有亭翼然”等仍为薛时雨手迹。他在亭馆四周建花墙,并在院内添建一座小楼,登楼可观醉翁亭全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薛时雨,称小楼为“薛楼”,并把醉翁亭前让泉上的一座石桥,誉为“薛老桥”。光绪十一年()薛时雨病卒于南京。临终前他对家人说:“我总算对得起家乡了!我生前长期在外,没有看够滁州的山水,死后也要与琅琊山色为伴。”薛时雨遗体从南京回全椒时,路过琅琊山,家人遵照他的遗嘱,抬着他的尸体绕醉翁亭和丰乐亭走了—圈,最后葬于全椒西北五十里的青龙冈。薛时雨死后,为了纪念他,醉翁亭曾悬挂他的画像,让游人瞻仰。

薛时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曰:“作吏十六年,主讲十六年,壮志消磨,借一角溪山娱老;种竹数百本,植松数百本,岁寒苍翠,与满城桃李同春”,说自己“两浙东西,十年薄宦;大江南北,一个闲人”,流露出一种无奈、淡定和从容。

作者简介

秦德著,男,汉族,安徽全椒人。年7月出生,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高中语文教师资格,名列安徽省人才资源库。因在国家级书刊上发表过几篇教学论文,年3月调入县委宣传部工作。现任县旅游局副局长、滁州市儒林外史文学艺术协会副会长,系《西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全椒文化名人。

读书与工作期间,曾在《新滁周报》《滁州日报》《安徽日报》《党员生活》《江淮风纪》《安徽宣传》《后勤导刊》《安徽吟坛》《江淮文艺》《东南文艺》《天府散文》《华东旅游报》《中国水利报》《底线文学》《中国乡村》《凤凰网》《世界作家导刊》《半月谈》《人民日报时代潮周刊》《人民日报大地月刊》等省内外知名报刊和出版物发表诗文余篇(首),作品曾多次获奖,年9月应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和改革出版社邀请,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典礼,荣获“一级撰稿人”奖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